现在日期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思政教育 > 思想教育
 人文大讲堂第三讲:“人文透视”之解析美国公益传统
 
【字体: 】【日期:2015/12/8】【作者/来源:学生工作处 】【阅读:11次】【关 闭
  
    2015年11月30日下午,2015年度《人文大讲堂》在天河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继续开讲。本期人文大讲堂围绕“人文透视”主题,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唐昊教授作了题为《解析美国公益传统》的专题讲座,学院副院长卢晓春、党委副书记李爱卿、部分教师及南校区30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唐教授首先给出“公益”的定义,即为了公共利益的志愿行动。随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公益”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会产生公益行为,并形成了一种公益传统?唐教授认为,公益所解决的是市场及政府均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贫富分化的问题、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公益则恰恰是在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时才产生的。

    唐教授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镀金时代的美国相比较,指出两者的共同点均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问题要比现今中国的问题严重得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进了美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呢?唐教授指出,是进步主义运动在20年内改变了美国。而进步主义运动主要是指人民直接参与社会运动的传统。主要包括工人阶级要求改善待遇的工会运动、女性群体发起的女权运动、政治精英解散垄断企业等运动。而促成美国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从既得利益者变为放弃部分利益的人的源动力在于美国的精英文化教育与制度激励和制度保障。其中,精英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了荣誉与责任的价值观。制度则使公益慈善的意识形态传统得以固化。

    之后,唐教授对欧洲和美国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两者好比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关系。美国的公益社会较欧洲的国家债务型社会更具优势。如今美国庞大的捐赠体系中75%来自于个人捐献,平均每人捐赠1000美元。逐步形成了“财富增长——战略公益——财富增长”的良性循环。在文化与制度的双重作用下,美国的公益慈善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最后,唐教授指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公益精神,形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形态,唐教授坚信中国将在15年的时间内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气氛热烈。唐教授对美国公益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中国助力;公益基金如何运转,是否可以盈利;如何看待高调公益和低调公益等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唐教授对美国公益传统的独到见解,大量鲜活的实例,及逻辑严谨的理论分析,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给予了现场师生极大的启发。

    唐昊教授是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是研究利益集团政治与中美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专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教师。


 
上一篇卢晓春副院长为我校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题讲座   下一篇人文大讲堂第二讲:“传统穿越”之《美德:幸福之源》 

Copyright © 2012 学生工作处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789号 邮政编码:510650